近些年来,西方媒体,特别是美国媒体,老爱拿中印之间的战略竞争说事,给起了个名儿叫“龙象对决”,尤其是经济方面的话题,炒得那叫一个热。他们说印度跟中国经济发展起步时条件差不多,很快就能追上中国,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位置给占了。可话说回来,这么多年过去了,当初那些说得跟真的一样的预测,到底成真了没?
印度现在正快速发展壮大。这个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在不断进步,势头强劲。经济在持续增长,科技也在不断创新。印度的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到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度。可以说,印度正在以一个全新的面貌,展现在世界面前,它的崛起已不容忽视。
印度那时的总理莫迪,在这个峰会的一个环节上讲:印度“正处于上升期”。
莫迪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,国际上对印度一直挺看好,期待也挺高。从印度人口第一次超过中国开始,说印度要“赶上中国”的声音就没断过。为啥会有这么多人这么想呢?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把中国和印度的一些情况做了比较。
有行家出来说话,觉得要是印度能把现有的优势发挥好,那未来十年里,它能抓住不少好机会。那印度到底有啥优势呢?它的好运和难题又都在哪儿呢?
首先是因为投资变得多样化,导致外资大量涌入。很多企业都明白“别把所有钱都押在同一件事上”的道理,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欧美公司开始找寻各种投资渠道,而印度就成了他们投放资金的一个重要地点。
说说美国企业在印度的情况吧,像苹果、特斯拉、通用电气这些大公司,都一个个跑到印度去设厂投资了。特别是苹果的库克老大,跟印度总理莫迪聊过天后,直接说印度是个“大宝藏”,机会多多。根据印度那边自己公布的数据,美国现在在印度外资排行榜上已经冲到了前三,光2000年以后投的钱就超过了600亿美金。
说到数字这块儿,印度上网的人数早就超过8亿了,排在全球老二的位置。莫迪总理都公开说了,印度现在用数字支付的人数是全球最多的。
印度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,每年的增长率大概保持在6%到7%之间。有了这么迅猛的发展势头,印度的私营企业信心也是越来越足。
印度会是“新崛起的经济大国”吗?说起印度,有些人开始琢磨,这家伙会不会成为“新崛起的经济大国”,就像过去几十年中国所做的那样。咱们得好好瞧瞧,这说法到底靠不靠谱。印度的人口基数大,劳动力资源丰富,这点跟以前的中国挺像。而且,印度这几年在科技、制造业方面也开始发力,进步挺快。有人就觉得,印度这发展速度,说不定真能追上中国,成为全球经济的新亮点。但话说回来,印度要真成“新崛起的经济大国”,还得跨过不少难关。基础设施、教育水平、政策环境,这些都是印度得好好琢磨的问题。不是说印度不行,就是得看看它能不能把这些挑战一一解决。所以,咱们现在说印度是“新崛起的经济大国”,还为时过早。得看它接下来的行动和表现,才能下定论。毕竟,经济大国不是喊出来的,是做出来的。咱们就拭目以待,看看印度能不能真的走上这条路。
要是你好好瞅瞅西方媒体对这事儿的主要说法,就能瞧出他们为啥老说“印度和中国在较劲”、“印度要赶上中国”了。他们觉得,中国能快速发展,靠的是那么些条件,像人多、市场大、地理位置好这些,而印度跟中国挺像的,也有这些优势,而且印度的经济最近几年还挺猛的。
抛开那些外在条件不说,西方媒体老把印度捧得高高的,其实心里头多少有点希望中印能互相扯后腿。说到国际上的位置,印度那可是处在个挺微妙的地方,它选了条短期内对自己最有好处的,就是跟西方套近乎的路子。这样一来,西方那边自然就乐意帮着吹吹风,扬扬名了。
前几年,因为疫情的影响加上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,西方媒体开始加大力度宣扬印度和越南的未来。它们觉得,这两个国家跟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,发展路径也差不多,很快就能“顶替”中国,在世界经济里占据中国现在的位置。
讨论印度和越南热度上升的背后原因
尽管有不少人看好印度的发展,可日子一天天过去,大家期盼的“印度赶超中国”那一幕始终没上演。现在很多媒体和研究人员都开始明白,起点相似不代表发展道路就非得一样。要是中国一直没被印度赶上,那是不是说明,中国在全球经济里的地位挺稳固,不容易被撼动呢?
接下来,探讨印度或越南难以接力“中国奇迹”的文章猛然增多。随着探究的一步步加深,有些学者专家慢慢觉得,这个讨论了许久的话题仿佛“不光关乎经济,还涉及政治”。至少,有一大批西方媒体和政治人物经常拿印度说事,大谈“取代中国”,这背后其实藏着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打算。
为啥西方媒体和政客老喜欢炒作这些话题呢?人大教授王义桅给出了他的看法:他们总以为中国会走上欧洲的老路,从工业化慢慢走到去工业化。但实际情况是,中国变成了“世界工厂”,他们想的那一套根本没发生。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里地位杠杠的,这让西方心里头不太踏实。所以他们一会儿说中国经济要“崩溃”,一会儿又喊中国经济“到头了”,还有那个“印度早晚要超中国”的说法,也都是这种心态在作祟。
印度专家自己的观点是这样的
说到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不同和差距,其实并不是所有媒体和研究人员都没发现。就在去年年底,瑞士的媒体就直白地说过,印度可不是什么“新中国”。就连印度经济学家坦维·古普塔·贾恩,在接受美国媒体访问时,也聊起了他关于这事儿的研究成果。
他觉得,虽然人们老喜欢把印度和中国放一块比,但这两个国家其实有数不清的小差别。所以他在写报告时,从不轻易下定论。印度经济能不能一直这么火力全开地发展下去?以后能不能变得跟现在的中国一样大富大贵?他觉得,印度人口跟中国差不多,经济总量早晚能追上。不过别的方面嘛,还得靠实实在在的经济进步来说话。
说到印度的人口优势,那确实是个大利好,但话说回来,工作机会能不能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呢?要是找工作的人比岗位多,那这“人口优势”说不定就变成了大问题。就拿制造业来说吧,这个行业能提供好多工作机会。可印度在全球制造业里只占3%,而中国却占了30%。所以说,现在就说印度要在这个行业里威胁到中国,那还为时过早。不过,往后看五年十年,印度制造业确实有可能快速崛起。
印度本地的专家们觉得,印度要想成为“下一个中国”,面前挡着不少难题。比如说,基础设施这块儿还有短板,特别是交通“最后一公里”难搞,电力也不稳定,老出问题。还有啊,印度劳动力虽然年轻,但生产效率上不去,管理也跟不上,这也是个大问题。
据统计,印度有10亿适合工作的人口,但其中只有大约1亿人拥有稳定的工作,剩下的大部分人不是在做临时工就是找不到工作。莫迪总理一直非常重视这个问题,为了解决印度大量闲置的劳动力,他大力推行“国家激励计划”,希望推动制造业发展。然而,这个计划最多只能创造700万个工作岗位,要达到预期的效果,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。
很多专家都觉得,要是想让印度的经济一直涨上去,那就得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。有人觉得,信息技术这行应该大力发展,让印度成为数字化世界的中心,还要发展出口产业群,这样就能带动其他好多产业,从吃穿住用行各个方面都能多创造些工作机会。还有人觉得,得把国内市场弄得更高效统一,还得专门帮那些生活不太好的人一把。
要想把上面的那些想法变成现实,印度得先从教育改革和农业改革下手,同时还得想办法让更多人搬到南部和西部的大城市去,这样才能把各种资源都调配好。
印度比中国大概慢了有25年的时间差距。
由于那些实实在在的差距还在那儿摆着,“印度要超过中国”的说法慢慢没人信了。最近,美国有些媒体又整出个新观点,说“印度至少得再追中国25年”。这话听起来挺吸引眼球的,虽然说得有点过头,但人家也是有数据在那儿撑着呢。
说到搞基础建设,中国那可是全球数一数二的。就拿高铁来说吧,咱们的高铁网不仅规模最大,技术也是最牛的,高铁里程都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二还多,这对经济发展的推动,那可不是闹着玩的。印度呢,它的长处和后劲主要在年轻人多,劳动力那是一抓一大把,而且在信息技术、软件服务这些方面,表现也相当不错。所以啊,一个劲儿地夸印度有多好,那没必要;但要是瞎嚷嚷印度不行,那也不公道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